共话湾区发展变迁 “湾区花正开”故事会在广

摘 要

  央广网广州4月20日消息(记者张胜强 官文清)人间四月天,正是好时节。4月19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湾区 大未来”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广州, 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的专家人士齐聚羊

央广网广州4月20日消息(记者张胜强 官文清)人间四月天,正是好时节。4月19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湾区 大未来”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广州, 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的专家人士齐聚羊城,用一场“湾区花正开”故事会讲述湾区变化。“湾区花正开”故事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广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广州近年来在科创、人才、生活和生态优化等方面,持续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一段段粤港澳合作的佳话在花城不断上演。 从“同地不同证”到“拎包入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塑造健康湾区,密切医疗卫生合作。近几年,广州与香港澳门之间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拓展平台。 目前在广州有港澳背景的医疗机构达到7家; 去年有110名港澳同行来广州参加全国职业医师考试; 广州有700多名的基层妇幼人员接受了港式医疗的服务…… 在活动现场,广州市卫健委主任黄光烈透露了一连串数据,并强调,港澳医生的内地资格认证基本上可以做到当天完成。“我们曾经开玩笑的说,只要我们港澳的同行到广州来从业,基本上是可以拎包入住了。”“湾区花正开”故事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优势互补,不仅对产业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成为160多个专业领域跨境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以医疗服务为例,大湾区既有医疗跨境结算的政策创新,也有资格互认的行业对接,同时还有医疗资源的优势互补,所以健康湾区的未来非常可期。”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感慨到。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就受益于健康湾区的快速发展。 依托粤港澳三地不同的优势医疗资源,他所在的团队正努力攻克进口菌种应用于工业研究的卡脖子问题,同时还致力于研究益生菌在辅助治疗方面的功效作用。 “我们希望能进一步的摆脱技术封锁,能够让粤港澳大湾区里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孩子受益于我们的新产品。”谢黎炜说。 拯救一棵树的故事 如果从高空俯瞰粤港澳大湾区,“翠绿”无疑是最显眼的颜色,这也是大湾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共赢发展?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树的故事。”广州市园林局副局长吴敏回忆起了这样一段往事。“湾区花正开”故事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从2007年开始,广州的林业部门开始跟澳门有关部门合作,陆续开展树木健康普查、病虫害防治研究以及绿色废弃物处理等等。 在2009年到2015年,澳门不少本土大树都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疾病——褐根病。“这个病实际上是由真菌感染导致,传染力特别强,只要有一棵树患病,马上就会蔓延到周边的树木。” 为了保护树木,澳门政府特意向广州寻求技术支持。“我们广州的树木专家立马到澳门为大树问诊把脉,总结出一套针对澳门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生物综合防治方法,及时有效地遏制住褐根病。” 频繁的互动交流亟需更加成熟的合作机制。 2020年,由广州牵头筹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化城市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成为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未来我们会与兄弟城市一起携手,为建设美丽湾区贡献广州智慧和广州力量。”吴敏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创新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我们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广东的碳交易额度已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总裁孟萌表示,今后大湾区的城市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合作需求和潜力。 人才培养是一场“众享乐”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在全面深化穗港澳技能人才培养交流方面,广州也动作频频。“湾区花正开”故事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目前,广州共建设了6个培训基地,联合举办各类技能人才培训班,累计为港澳培训391人次。即使在去年疫情期间,线上培训也并未中断。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明华表示,通过与港澳联合开展世界技能大赛集训,成功帮助港澳的三名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实现了“0”的突破。 “我们还组织开发了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粤语来设计的招聘平台,专门面向港澳进行招聘活动。”李明华表示,优化政策、构建平台、畅通渠道是广州吸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三大法宝”。 截止2021年3月,广州累计发放人才绿卡9587张,其中对港澳居民发放178张,通过落实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境外的紧缺人才办理个税补贴。 曾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青年女指挥家景焕,目前是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自2013年来到广州后,其个人艺术生涯不仅得到了绽放,还参与了大湾区青年音乐人才的培养。 “学音乐的孩子多数都是在自己家里学,这是独享乐,而我们提倡的是众享乐。”景焕表示,在交响乐团中,孩子们能够互帮互助,替别人考虑,很好的锻炼了合作能力。 “他们未来将成为有音乐素养的各界优秀人才,也会是我们大湾区建设的生力军。” 小器皿也能“做大事”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高频词。“湾区花正开”故事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在活动现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回忆起广州上市科创板的生物医药第一股——洁特生物的故事。 “董事长袁建华22年前从美国回到广州创业。当时他的创业产品非常不起眼,就是细胞培养器皿。”但就是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小瓶罐,我国面临着长期的海外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 1998年,47岁的袁建华借着首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机会回国,开始潜心自主研发生产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这一待就是20多年。 2018年,洁特生物的专利申请已达500多项,在2020年更是超过1500项!不仅打破了该领域长时间“卡脖子”局面,还促使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约40%。 “我们总结这些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办大事?是因为它有核心的知识产权、核心的技术。”秦海鸥强调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自然》杂志公布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强,广州也从2018年的第25位跃升到目前的第15位。 成绩背后,是广州对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速落地、科研经费屡创新高、产业发展把脉帮扶等等一系列工作的叠加。 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孙翔表示,为了解除“枷锁”,广州近年来逐渐摸索出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创新链条体系,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路径。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